临床常见骨质疏松症中,有8.6%~17.3%的并非由于缺钙、维生素D或疾病引起,而是药物导致人体内矿物质代谢紊乱所致,临床上又称之为药源性骨质疏松症,那么在生活中应该防范哪些药物会引起骨质疏松呢?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目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最常见引起药源性骨质疏松症的因素,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可地松、泼尼松、氟氢松等)可促进蛋白质分解,增加钙、磷排泄,减少蛋白质粘多糖的合成,使骨基质形成障碍;糖皮质激素还可遏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具有抗维生素D活性作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便易出现骨质疏松、骨小梁和成骨细胞减少。
这类药源性骨质疏松症常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腰痛或背痛,轻微损伤或慢性劳损即可发生骨折,还可表现为身体短缩变矮、驼背、胸椎后凸畸形等。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在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中,发生自发性骨折者高达8.3%~17.9%,特别是长期应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患者中,脊椎X线检查时大约有71%有脱钙现象,33%有压缩性骨折。
因此,对使用糖皮质激素期间难以解释的逐渐加重的腰背痛、关节疼痛或活动受限,应考虑本病,及时进行X线检查。一旦确诊,要适当补充营养,同时给予钙剂、维生素D、蛋白质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可有助于避免或推迟本病的发生。
抗癫痫药物
长期服用苯妥因钠、**等抗癫痫药,可因其促进维生素降解及消化道对钙的吸收减少而致低钙血症,使骨钙减少9.8%~29.1%,出现骨质疏松症或者自发性骨折。一般在用6个月的药物后出现。因此,凡是长期应用抗癫痫药物的患者,应自用药三四个月后开始口服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肝素
使用肝素,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超过4个月的患者,就有可能发生骨质疏松,或是自发性骨折。这可能与肝素能促使骨膜原溶解,或使某种酶受到遏制有关。预防此症的关键是要严格地控制用药剂量,避免大剂量、长时间应用肝素。
病人应用肝素超过4个月就可能会发生骨质疏松症或者自发性骨折,这可能是由于肝素促使骨胶原溶解或某种酶受遏制而引起。预防的关键在于严格控制剂量,避免长期大剂量,以及分阶段使用,并在用药期间注意维生素C的补充。
此外,甲状腺激素能与生长激素协同促进骨的生成、生长、成熟。但如果过量的话,则会因钙磷运转失调,呈现负钙平衡,引起骨骼系统脱钙,骨吸收增加而导致骨质疏松症。因此,使用甲状腺激素切忌过量。
扫描二维码关注北京前海股骨头医院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