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由于骨量减少、骨质量的衰退造成骨强度降低,轻微外力作用即可导致脆性骨折,是骨骼衰竭的表现。此类骨折往往是在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中由轻微损伤引起的骨折,一般指平地行走中,在人体高度跌倒时发生的轻微暴力所造成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发病率为20%左右,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降低生存期的生活质量,尤其是髋部骨折及椎体多发骨折,致残率及病死率均显著增高。其中,脊柱骨折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最为多见,由于损伤很轻或无损伤,很容易误诊和漏诊。半数以上的妇女一生之中至少会发生一次脊柱骨折,约半数的妇女会发生多发性骨折,而仅有1/3的脊柱骨折得到临床诊断。髋部骨折因其致残、致死率高,后果最为严重,一旦发生,有50%不能独立行走,有20%在1年内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65岁以上人群中,女性有20%~30%、男性有10%~20%发生骨质疏松,一旦发生髋部骨折,12%~20%的病人死亡,50%需要终生他人护理,没有人可以恢复到骨折前的功能水平。尽管大多数骨质疏松患者不会直接死于骨质疏松,但是所造成的骨折会造成痛苦、破坏人的形象和使人丧失劳动能力,并且往往造成老年人长期机体功能下降。在存活一年的髋骨骨折病例中在无人相助的情况下近90%的病人不能独立移动去坐凳子,21%需扶拐方可行走,25%丧失活动能力。患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妇女数年后日常行动困难者是无骨折的2~6倍。这些功能的下降增加了跌倒的危险,而害怕跌倒又往往会导致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的进一步下降,从而使人不能生活自理,导致生存质量下降。这些骨折后的老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和独立期望寿命较未骨折过的老年人缩短1~2年,特别是髋部骨折后,使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长期卧床易并发感染、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在美国,患椎骨骨折和髋骨骨折的老年人中,12%~20%的病例是致命性的,约10%的患者在3个月内死于手术中或术后并发症,20%在1年内死亡,其死亡率在各种疾病中占第12位。国内一些统计资料指出髋部骨折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呼吸系统感染、褥疮、血栓、泌尿系统感染、肾功能衰竭、痴呆和认知障碍以及慢性衰竭等。
扫描二维码关注北京前海股骨头医院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