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刚刚享受了国庆假期的人们来说,回归工作总是不那么让人快慰的事情。但生活总要继续,该来的总会到来。面对倒数着的“Deadline”,你会怎么做呢?
无论是学生还是白领一族,“拖延症”仿佛成了一种潮流。在论文截稿之前紧张的追剧,面对工作的“死线”放空自己,甚至躺在床上刷几个小时的手机。都已经成了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这样的荒唐举动被他们拿来自嘲,甚至炫耀。殊不知,“拖延症”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甚至有可能毁掉你的人生。
我想,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那么一个时刻。累了、倦了,不愿努力、想放弃了。也许是高三的某一个早晨,也许是加班的某一个夜晚。但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个声音告诉我们:不行,你要继续!于是,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又踏上了求学的路,拍拍麻木的脑袋,继续面对着电脑。人生,总有那么一些我们不想去干,又不得不干的事情要去做。
“拖延症”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调节失败的表现。在明知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依然把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我们知道该来的总会要来,但仍不愿意去面对现实。执意想去抓住黄昏的最后一缕阳光,哪怕之后就是漫长的黑夜。
拖延症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考试失利、工作失败,明明有能力去做好的事情,因为缺乏自控能力,而毁于一旦。继而后悔、自责,生活中充满了灰暗和负罪感。别人优秀的成绩和业绩,更严重刺激了自身的心理。出现悲观、自我否定的情绪,严重的会产生焦虑、抑郁,影响心理健康。
其实这样的例子我们身边并不鲜见。优秀的要数有着“天才少年”之称的魏永康了。
1983年6月,魏永康出生在湖南省华容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出生两三个月,他的妈妈就开始教他识字,还经常读唐诗给他听。从2岁开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的魏永康,就被称为“东方神童”了。
2岁的魏永康已经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的时候便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1991年10月,8岁的魏永康连跳好几级进入了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的时候,魏永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的时候又考入中科院读研究生。
可以说,17岁之前的魏永康身处光环之下。从小聪慧过人,学业有成,一切顺风顺水。但危机却早已埋下了伏笔,再聪明的大脑也没能让魏永康逃脱厄运的来袭。
读研究生之前,魏永康的生活一直由母亲照顾。即便是在湘潭大学也不例外。到北京之后,魏永康认为自己长大了,便执意孤身前往。摆脱了母亲,魏永康非但没有感受到任何快乐,反而让他的学习生活陷入了灾难。
从小就缺乏自控能力的他,就这样被“拖延症”缠住了手脚,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研究生和之前的学习方式不同,并不会有老师每天来指导和督促,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安排学习和工作计划。而对魏永康来说,他之前的人生中,这一块完全是空白的。
结果,2003年8月,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回家。
我们看到魏永康的悲剧,是不是觉得有些耸人听闻?多刷了两集剧,难道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玩了会儿手机,难道就能毁掉自己的人生吗?
吴运铎在他写的《劳动的开端》中,说到自己“挑煤”的经历:“哪知挑东西走路,越歇越想歇,越歇就越觉得累!”我们“强迫症”发作的时候,何尝不是如此?有时候学习累了,想放松一下,谁知电视比书本更吸引人。睡前想刷会儿手机,困了就睡,结果转眼已经凌晨2、3点了。
既然自律能成为习惯,拖延也一样能。而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松散的节奏习以为常,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打破他的动力和勇气了。
所以,奉劝各位还是珍惜当下的每分每秒。当学时学,当玩时玩。切不可将两者混在一起。前文提到的“神童”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后。历经艰难才真正掌握了自我控制的能力,重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但“天才”的光环却再也一去不返了。
扫描二维码关注江西安康中医院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