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刚从哈佛大学退休的詹姆斯,同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打赌。
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
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
这个故事引出了一个优秀的心理现象——“鸟笼效应”。
“鸟笼效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了解了“鸟笼效应”,我们就不难解释一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比如:给孩子买了一支新款的铅笔,结果新铅笔漂亮的颜色和图案相比其他的铅笔是那么不同。孩子是如此的喜爱这支铅笔,总想用它来写字,但又舍不得早早把它用完。每次写字之前,不由自主的总要犹豫一下。
而且,新铅笔仿佛是在提醒孩子:
原来文具还有那么多漂亮的样子!
既然这支铅笔是红色的,那会不会还会有蓝色的?
妈妈昨天给我买了新铅笔,那什么时候会给我买个新的铅笔盒?
如果再有一支新的铅笔,我是把它们都带到学校,还是带一支,留在家里一支?
……
新的事物在那些已经被大脑习以为常的学习环境当中是那样的突出。以至于让孩子无法不去注意它,由此造成了注意力的分散。
家长可能没有想到,一支铅笔引发的后果竟会这么严重!
所以,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校会事无巨细的来规定,不能用“功能复杂”的铅笔盒,不能带多于三支的铅笔等等了。
毕竟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的世界。在我们眼里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非常大的兴趣。所以,与其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如去想一想“孩子会怎么做”。
扫描二维码关注江西安康中医院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