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
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感受
哎,心好累呀~
什么事也不想做
吃东西没胃口
上班,不在状态
下班,葛优瘫在沙窝
困乏无力地翻看手机
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色彩和吸引力
我们像机器人一样乏味的重复着
……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症状,专业名词叫“心理性疲劳”,是我们心理发出了劳累的警告。所谓心理性疲劳,它与因连续工作而致使机体机体能量消耗的生理疲劳不同,它是指人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活动,伴随着机体生化方面的变化,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遏制,致使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
心理疲劳常常带有主观体验的性质,并不完全是客观生理指标变化的反映。
什么人容易中招?
1.以偏概全
仅根据某个细节或非核心的部分信息便对自己、他人或某个事件做总体评价、下结论。
2.追求完好
具有此类认知方式的人,什么都必须做得恰到好处,不容许有半点闪失。
3.固着、固执思维
过于纠结某一事件或人生某一时段,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难以协调。
4.自我中心
思考问题、说话、做事都是从“我”出发,其他人也应该以“我”为中心,考虑到“我”的需要和感受,难于理解别人为什么会有跟自己不同的想法。
5.负性思维
具有这种认知方式的人,缺乏客观性,对人对事不能全面地思考和分析,脑海里充斥着各种负性暗示,对自己感到消极、悲观,比如“我无能”、“我无用”、“没希望”、“没有人喜欢我”等。
怎样走出心理性疲劳?
1.应学会自我调试,及时放松自己
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边工作边听音乐;与同事聊聊天、说说笑;在办公室里来回走走,伸伸腰;打开窗户,临窗远眺,做深呼吸;下班后泡泡热水澡;与家人、朋友谈谈心;双休日来个短途旅行等等。
2.增强心理品质,提高抗干扰能力
由于客观原因,我们也会常态处在压力状态下,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调试放松,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积极增强自己的心理品质。
如调整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性格,控制自己的波动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树立“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价格观等,养成开朗、乐观的性格,练就宽容、接纳的心胸。通过这些以提高自己的抗干扰力。
3.培养多种兴趣,积极转移注意力
培养和发掘多方面兴趣,如爬山、打球、看电影、下棋、游泳等等。兴趣多样,一方面可及时的调试放松自己,另一方面可有效地转移注意力,使不良情绪和心态能及时地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有利于消除疲劳无力感。
4、寻求外部的理解和帮助
如果产生心理问题,可经常向家人、知己倾诉,心理问题严重者可以寻求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以及治疗。也可以参加有关心理学的培训和学习,例如工作压力管理、情绪管理、科学减压等心理训练课程。
扫描二维码关注江西安康中医院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