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即终止之意,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将到此为止,随后会逐渐进入“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
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处暑时节后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
适当的运动秋天,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要多注意滋脾补筋,不要剧烈,做好准备活动,避免伤筋。为达至平衡,上午9点左右背对太阳运动,借助自然力量提升阳气,如顺心操。
充足的睡眠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此时,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早睡早起是人们须周知的。良好的睡眠,不但可以消除疲劳,保护大脑,增强免疫力,还能促进发育,有利于美容。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复。
愉悦的情绪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
军大医院文守玉温馨提示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均衡的营养饮食养生保健的方法对「秋燥」有很好的预防效果,根据各人体质具体情况而定,适当吃一些多汁的蔬菜水果和流食。
如黄瓜、西红柿、冬瓜、百合、胡萝卜、梨、苹果、葡萄、荸荠、柑橘、香蕉、柿子、菠萝、罗汉果、大枣等,不但有利于维生素的补充,还能够增加水分的摄入。
饮食上要尽可能少吃花椒、辣椒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品,以加重秋燥的症状。
平时的零食可以多吃点花生。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落花生炒熟辛香,辛能润肺,香能舒脾,是果中佳品,有着良好的去燥功效。
处暑节气还有吃鸭子的习俗,鸭肉清热,则能生津滋阴润燥。《本草纲目》记载鸭肉“填骨髓、长肌肉、生津血、补五脏”。
鸭肉性寒,味甘、归脾、胃、肺、肾经,具有大补虚劳、滋五脏之阴、养胃生津、止咳定惊、清热健脾之功效。因此,民间流传“处暑送鸭,无病各家”的俗语。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万物炽热,终归清凉此时不妨静一静,停一停
在明媚的秋光中感悟多彩生活,观赏最美人间暑去秋来,登高望远愿我们在喜获丰收的同时不忘感恩,继续前行
扫描二维码关注成都军大医院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