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神经衰弱”这个病名,人们并不生疏。它是一种大脑神经功能失调而造成的精神和身体活动能力减弱的疾病。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大脑神经功能出现这种失调呢?由于它多见于脑力工作者,使得有些人产生了神经衰弱是因为用脑“过度”而造成的印象。实际上并非如此。
如果仔细地观察病人的生活经历,就会发现在所谓用脑“过度”后面,却是长期的内心冲突、精神紧张或情绪不悦,正是这些不良的情绪体验和内心冲突,使得病人的大脑神经活动处于持续性的紧张状态。另外,神经衰弱病人还有其内在的因素在起作用。从性格特点上看,多数神经衰弱病人偏向于胆怯、自卑、敏感、依赖性强,也有的病人过分争强好胜、自制力差。此外,有些病人的神经衰弱发生于某次躯体疾病之后。这可能是由于躯体疾病削弱了病人的神经功能,为神经衰弱的发病提供了温床。
目前,国际上倾向于把神经衰弱的症状局限于以容易疲劳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人一般都有入睡困难、易醒、多梦、醒后头脑无清晰感,因而整天昏昏沉沉、头脑发胀、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及学习效率下降。病人还表现有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容易冲动,对外界的光、声、冷、热等过分敏感,肌肉(尤其是后颈部、腰背部肌肉)紧张酸痛等。以上症状时轻时重,其波动往往与病人的心情相关。
某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老年痴呆等的早期,有时也可表现为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而且病人往往只认为自己患了“神经衰弱”,而拒不承认患了重度精神病。但这些病人的病情与神经衰弱有所不同:神经衰弱病人主动求医,治病心切;而重度精神病人则对自己的疾病缺乏认识,不主动求医。如果病人还有性格孤僻、思维怪诞、行为离奇,或者情绪低沉、悲观厌世,或者记忆缺损、智力减退,就更应考虑到不是神经衰弱的可能。
神经衰弱的病程往往迁延数年、十数年、甚至数十年,但它是一种可以治好的疾病。在治疗上,应以针对病因的心理治疗为主,辅以抗焦虑药物。用药时,要谨防产生药物依赖。另外,针灸、气功、体育锻炼,以及生活的规律安排也会对治疗起到良好的作用。
神经衰弱怎么办
当你越觉得自己神经衰弱,越想通过人为的努力消除症状时,反而越发固定了注意力,症状越重。 此时,不把注意力集中于这些症状,不去有意识地直接消除症状,反而比较容易摆脱症状。 有些人一碰到头疼、失眠、记忆力不好等症状,就无端怀疑自己患了神经衰弱,整日忧心忡忡,给学习、工作带来很大影响。 其实,是否患上神经衰弱症,一般需由医生诊断,如确实为此症,也不必过分痛苦。下述方法可以帮你摆脱神经衰弱带来的烦恼:
认清衰弱症可治愈 首先应认清,神经衰弱症是可以治愈的,绝不是什么绝症,也不会变成精神病。尽管自觉脑力不济,实际上照样能应付日常生活及一般工作和学习,不会造成精神残疾。应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可能分清。消除引起神经衰弱的情绪紧张,减轻心理压力。 比如,希望自己精力充沛,永无疲劳,但实际上自己精力学习和工作压力已经超负荷了,这时应该休息为妙了。不要为脑力下降而焦虑,必要时需降低自己的奋斗目标,干任何事都要量力而为,要把目标确定在自己能充分发挥潜能,而又不导致精神崩溃的限度。 许多事情是受很多因素制约的,其中大部分并非人力所能克服,我们只要做自己想做的,不能要自己想要的。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了,就应感到心安理得。试问。从古到今谁又能事事做到心想事成呢?
寻找原因消除病根 患神经衰弱的人,首先要认识到症状是—种信号,它告诉你:“大脑太累了,压力太大了,需要休息调整。”这时,想一下子消除症状肯定是无济于事的,应该先冷静地分析这种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来自何方。 从表面上看,神经衰弱确实影响了学习和工作,可实质上它及时地停止了你超负荷运转,使你暂时摆脱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获得一个休整、喘息的机会。同时也使你获得了一次直接面对痛苦,甚至设法超越痛苦的机会。有许多人就是从神经症的痛苦和束缚中彻底解脱出来,成了一个全新的、富于创造性的、能够释放全部潜能的人。 分散注意力 有患者想通过人为的努力直接消除神经衰弱的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烦恼等。但往往人为的努力难以奏效,反而越发固定了注意力,越想努力消除,症状越重。相信患者对此一定体会很深。要想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需做到:
1.不把注意力集中于这些症状。
2.不去有意识地直接消除症状。
实现上述两点的单独办法就是行动,带着症状去做事,可以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因为神经衰弱不是精神或体力的残疾,所以总有能做的事,如打扫室内卫生、买菜购物、看自己喜欢的电影和书籍、欣赏音乐、给朋友写信等等。 单独的要求就是不想病、不谈病,带着痛苦找事情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做一些比较消耗体力的、不太费脑筋的、自己喜欢的、收效很快的事情。长此坚持下去,神经衰弱的苦恼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逝。
改善睡眠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注意生活有规律。 晚饭不阿
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三叉神经痛。当患者发病的时候,常常会表现出剧烈的疼痛,但是一旦疾病消失,疼痛立刻停止。疾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威胁,那么哪些人更容易患上三叉神经痛呢?
生活不规律的人群。很多人由于经常的生活不规律,黑白颠倒,长时间的流连于夜店等也生活场所,结果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气候变化也是三叉神经痛的易发因素,或被风吹着,或是乍热乍寒,都可使疼痛加剧,所以大家在外出的时候要注意天气变化,注意保暖。
不注意饮食的人群。过量吃素或不吃主食,很可能还会加重三叉神经痛。神经是燃烧及消耗糖的组织,若缺乏维生素b1会引起乳酸堆积侵入脑部,毒化中枢神经系统,使脑组织消耗氧的能力减弱,以至引起暂时性的痉挛,所以大家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营养的搭配。
不讲究卫生的人群。很多患者是由于不注意个人卫生,导致了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易累及三叉神经第一支引起疼痛。脱髓鞘,三叉神经痛的原因是三叉神经感觉根或半月节或三叉神经周围支受到压迫或损害发生脱髓鞘性变。以上便是对于哪些是三叉神经痛高发人群的介绍,希望大家可以提起重视,避免以上的这些不良习惯。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的剧痛,发作比较频繁,疼痛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增加,对患者的伤害大,所以我们更要做好这种疾病的预防工作。
主要的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三叉神经痛也称为“脸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发生的骤然的剧烈的疼痛,常常发生于40岁以上女性。对其症状把握不准容易造成三叉神经痛的误诊,这对治疗是十分不利的。那么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下面是具体的相关内容。
临床表现疼痛为三叉神经痛最突出的特点,表现有以下几点:
1.疼痛的性质突发性的阵痛,表现为面部、口腔及下颌部位的某一点,突然发生剧烈性的闪电式短暂的抽痛,犹如刀割样、火烧样、针刺样或电击撕裂样痛,多在谈话、进餐或洗脸时发生,每次历经数秒或数十秒至1~2min,疼痛立即向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区域的范围扩散。疼痛常达到如此剧烈,以至于病人要停止谈话、停止饮食、停止行走,以双手掩住面部、严重者咬牙,用力揉搓面部,并且躲避开谈话的人。颜面发红、咀嚼肌和面肌痉挛,故称单面肌痛性肌痉挛现象或称痛性抽搐。疼痛可骤然消失,在2次发作期间完全无痛,如同正常人。
在患者发病初期,疼痛发作次数较少,常在受凉感冒后出现,间歇期长达数月或几年。自行停止自愈的病例很少。以后发作逐渐频繁,疼痛加重,病程可几年或数十年不一。严重者发作日夜不分,每天可达几十次,甚至数百次,不能进食喝水,体质消瘦,患者终日处于疼痛难耐状态,表情沮丧痛苦,乃至失去生活信心而轻生。有些患者早期,呈季节性发作,疼痛在每年的春天或秋天的一定时间,呈周期性发作,而且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3个月不等,然后无任何原因的自然消失。直到下一年的同一季节开始发作。
2.疼痛部位 疼痛发作仅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多为单侧,右侧较多,双侧少见,后者也常从一侧开始,而后累及对侧,且两侧疼痛发作区不一定对称。以一侧为主,发病初期,可先集中某一支分布区,长时间不变,多在一侧的第2支或第3支或第2、3支两支内的区域。而后可逐渐扩散到其他支。但不扩散越过中线而至对侧。如第1支的疼痛在上睑和前额;第2支的疼痛在上唇、齿龈及颊部,亦有硬腭疼痛者;第3支的疼痛在下唇、齿龈及下颌部,涉及到舌部痛较少,偶见双侧性的各自发作。
3.触发点(扳机点) 50%以上患者,在颜面部某一区域内有特别的皮肤敏感区,有轻微的触动,面部肌肉的牵拉及震动便可引起发作,这样敏感的区域范围局限、集中在一点或两点,称之为“触发点”或“扳机点”。一个病人可有数个触发点,部位常见于患侧上下唇、口角、鼻翼、颊部或齿龈等。凡是刺激和牵动此点便引起发作。从此点开始,立即放射到其他部位。面部刺激包括谈话、唱歌、进食、洗脸、剃须、刷牙及风吹等。
4.其他症状 由于疼痛并面部肌肉痉挛性抽搐,口角可向患侧歪。发病初期,面部、眼结合膜充血发红、流泪、流涕等。发病后期,可能出现结合膜发炎,口腔炎等。有的病人在疼痛发作时,用手掌握住面颊并用力地搓揉,以期缓解疼痛。久而久之使患侧面部皮肤变粗糙、增厚、眉毛稀少甚至脱落。
5.神经系统体征 神经系统查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除有部分病人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之外,均无阳性体征发现。少数病人,发病后期,多因采用过酒精封闭及射频治疗后,患侧疼痛区域内感觉减退,以致部分麻木。对于这种情况应作详细神经系统查体,以除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诊断根据三叉神经支配区内的发作性疼痛及其临床特点,原发性及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不难确定。
1.三叉神经支配区内发作性剧痛:刀割样、烧灼样。
2.临床特点:骤发、扳机点、阵发、反复;痛性抽搐。
3.确定原发性及继发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客观检查多无三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及其他局限性神经体征。
宜过饱,临睡时不要进食,不饮用具有兴奋作用的饮料,不要进行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不听节奏感太强的音乐等,不睡觉时尽量不进入卧室,没有睡意不上床。 有些病人害怕失眠而提早就寝,或由于失眠而导致晚起,均是不可取的。要认识到睡眠是一个自然过程,是生理现象,是由生物时钟决定的本能现象,人为的努力不但无法奏效,而且越是为入睡焦虑,大脑皮层越兴奋,越难以入睡。而每当你下决心不睡,希望能熬个通宵时,却偏又睡意绵绵。所以,人应该顺从自然,不要强迫自己赶快入睡。以躺着就是休息的态度对待睡眠。
扫描二维码关注成都军大医院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