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辽宁省沈阳脑康中医院 >摆脱对抑郁症的误解,走出盲区

摆脱对抑郁症的误解,走出盲区

辽宁省沈阳脑康中医院 2018-03-12
摆脱对抑郁症的误解,走出盲区

  每一次悲剧发生,为不幸哀叹心痛之余,那些因为不了解「抑郁症」而失当的评论也让我们很难过。评论抑郁症相关事件总会让人犹豫:现在说这件事会不会引起争议?以及我们更关心的问题:对我们想帮助的人,现在是合适的时间吗?


  哪些因素导致了抑郁症


  目前科学界普遍认可抑郁症「生理-心理-社会」模型。打个比方就是:遗传造了枪,环境上了膛,负性生活事件负责扣下扳机。


  生理:一个人天生具有一定的是否容易患抑郁症的遗传倾向;这种遗传倾向在高危的成长环境中,会形成抑郁症的心理易感性。


  心理:易感性高的个体,暴露在生活中重大的压力、刺激之下,抑郁症就可能随时爆发。


  社会:缺少完整教育、贫穷和离异等负面影响生活事件都是显著的刺激源。


  让人更为遗憾的是,在文化的概念里,精神障碍类疾病不仅十分陌生,人们的态度也由无知发展为轻视和蔑视。病人深受情绪上困扰,却始终被家人或者朋友理解为“太脆弱”、“心理素质差”…


  在老一辈人的概念里:“抑郁症只是一种做作的矫情,你完全可以自己克服它”同时,患有“精神类疾病”也被视作耻辱,这种印象早已深深烙印在文化和语言中。在,“精神病”被认为是侮辱性的词汇。


  一名患者曾吐露,“如果向身边的人倾诉自己不佳的精神症状,会被视作是软弱的表现”。因此每当情感上有任何不适,患者们更倾向用掩饰性的举动来掩盖自己的病情。他们克制自己,拒绝流露出自己的悲伤、焦虑和恐惧,避免产生任何冲突与不和谐。


  即便发现了子女情绪和精神上的问题,父母们也并不寄托于向专业的心理医师寻求帮助,反而希望将所有问题在家庭范围内解决。这样的文化氛围更容易感到抑郁,且更不愿意寻求精神健康援助。


  隐藏“软弱”才是**的危险


  患抑郁症的,很可能就是那些看起来阳光、大大咧咧、又体贴又温暖,笑起来还有一排大白牙的人。他们把自己的软弱伪装起来,表面上光鲜亮丽,其实内心备受摧残。这时候千万不要觉得你什么都不能做,就放弃了,请你一定要当一回事儿。要相信自己,相信医生,及时到医院就诊,这样你才能走出阴霾。


  其实大家都需要自省,人世都浮躁,你因贪图一时的口舌之快,他们却惹得抑郁缠身。如果实在不能做到感同身受,少说话,少站在道德上谴责某个人或是某种行为。不要以为自己的言论是正确的,就肆无忌惮的要当一个“正义”的领头人,其实你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尚。摆出副冠冕堂皇的样子,只是因为针不是扎在你身上!


文章评论

该文章暂无评价,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