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邦医话 >甘草的药性药理

甘草的药性药理

中邦医话 2017-01-03
甘草的药性药理

  【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甜根子、棒草。

  【来源】为豆科甘草属植物甘草的根和根状茎。野生品秋季采挖,栽培品于播种3~4年后,在秋季采挖,除去残茎,按粗细分别晒干。

  【生境分部】生于干燥草原及向阳山坡。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等地区。

  【炮制】

  炙甘草:将甘草片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后稍闷,放锅内炒至深黄色和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甘,平。

  【归经】入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炙甘草能补脾益气。主治咽喉肿痛,咳嗽,脾胃虚弱,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癔病,痈疖肿毒,药物及食物中毒。

  ①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上曾以甘草为主配合其它药物,如乌贼骨、瓦楞子、陈皮、蜂蜜等治疗溃疡病,效果亦佳。

  ②治疗阿狄森氏病,对轻度或初期患者疗效较为显著。

  ③治疗席汉氏综合征

  ④治疗尿崩症

  ⑤治疗肺结核

  ⑥治疗支气管哮喘

  ⑦治疗传染性肝炎

  ⑧治疗急性血吸虫病

  ⑨治疗疟疾

  ⑩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等

  曾以甘草制剂为主,配合其它药物或疗法治疗重症肺炎、扁桃体炎并发荨麻疹、风涅性关节炎、低血压、小舞蹈症、臂丛炎、颜面神经瘫痪及毒蕈中毒、木薯中毒等,虽然病例较少,但均取得较好效果。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毒性】甘草毒性甚低,但如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

  【注意】不宜与甘遂、大戟、芫花、海藻同用。

  1.《医学入门》:痢疾初作,不可用。

  2.《药品化义》: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3.《本草正》: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


文章评论

该文章暂无评价, 我要点评